全球应对疫情和各种
经济并发症,采取/无痛疗法/,以牺牲长期利益来弥补短期损失。
在大数据时代,风险管控水平和
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。
反周期太多,导致没有周期。
虽然在可
预见的几年内不会出现危机,但经济长期衰退的
大趋势逐渐明朗。
正如大家所
预料的那样,
中国经济从高速
增长回落到中速增长,从整体性上升转变为结构性上升,从而进入
分化时代。
然而,在
全球经济的
角力中,中国的竞争力正在上升。
因此,我们应该乘势而上,加大
人民币国际化的力度和速度,否则就要承受美元/套利/的压力。
当
外汇
波动过大时,你的
反弹机会
就会到来。
止损,
信心满满的进入。
天上不会掉
馅饼时,
外汇
市场不会直线上升或下降。
你必须
在短期内
有机会。
扩大
交易主体和拓展
实需内涵是
在岸市场发展的关键 这波人民币急涨背后的推手,是近期市场出现了人民币升值
预期自我强化、自我实现的顺周期羊群效应。
这暴露了在岸人民币外汇市场发展的一些短板。
众所周知,香港有一个无本金交割远期(NDF)人民币外汇离岸市场。
在2010年离岸人民币市场大发展,推出可交割的人民币外汇远期之前(DF),NDF曾经是海外对冲或投机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重要工具,NDF价格也是人民币汇率的一个重要影子价格。
尽管近年来因为DF崛起,NDF市场的活跃度和代表性有所下降,但仍可作为人民币汇率预期的一个重要参考。
笔者就常用1年期NDF隐含的价格来反映可度量的人民币汇率预期。
央行对NDF市场没有调控或干预。
但无论市场出现单边升值或贬值预期,由于NDF交易的
参与者既有对冲汇率风险的套保者,也有押注汇率波动的投机者。
这些参与者的风险偏好多元化,且交易没有限制,故即便出现单边预期,但只要大家预期不一致,NDF仍然可以随时出清。
如有人预期人民币未来一年可能升值1%,有人预期是3%,那么,在1%至3%的预期差之间,买卖双方就可能达成交易。
在岸市场的情形却截然不同。
在岸市场上,无论即期还是衍生品交易,都有要基于合法合规的贸易投资需求的实需原则规范。
无论在银行结售汇还是银行间市场,基本都要遵循这一要求,故市场参与者的风险偏好同质化,这就容易出现单边市场。
现在,我们大力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适应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新常态,聚焦主业,避免偏离风险
中性的“炒汇”行为,加强汇率风险管理。
但由于坚持实需原则,在外贸进出口较大顺差的情况下,“风险中性”的结果很可能是对未来的
结汇和购汇需求都应该凭单证进行对冲,则远期结售汇大概率将是远期净结汇。
而因为银行与客户签订远期合约后,将通过近端拆入美元换成人民币、远端卖出人民币归还美元的掉期来对冲远期净结汇的敞口。
而这意味着银行将加大在即期市场提前卖出外汇的力度,进而加速即期市场人民币升值。
可见,“风险中性”可以缓解微观市场主体的困境,却难以解决宏观层面的问题。
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三年一次抽样调查的结果,2019年,全球日外汇交易量6.60万亿美元。
其中,美元日成交量5.82万亿,占88%;人民币日成交量2850亿,仅占4%,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披露的八种主要储备货币中排名最后。
人民币日成交量中,在岸的即期交易占到全球人民币即期交易的52%,但远期和期权交易占比均为1/3稍强。
于在岸市场,扩大交易主体,引入不同风险偏好的市场参与者,同时拓展实需内涵,放松交易限制,此二者与丰富交易产品“三管齐下”,对于境内外汇市场发展至关重要。
2005年“7·21”汇改以后,我们就鼓励“两非”入市,即允许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做结售汇业务,成为银行间市场会员。
但因为没有放开相关交易限制,只相当于将之前银行柜台结售汇业务转到银行间市场办理,所以积极效果并不明显。
到去年,非银行金融机构占境内外汇市场份额的比重仅有1.1%,而全球2019年此项平均占比为55%。
此外,我国早在“7·21”汇改之初就推出了外汇和货币掉期业务。
这是全球广泛使用的外汇衍生品。
但因为境内执行实需原则较为严格,去年该项交易在境内银行对客户外汇交易占比仅有5%,远低于2019年全球平均为43%的水平。
而在汇率单边预期不强的情况下,本有助于减轻即期市场的外汇供求失衡压力。
比如说,最近人民币升值较快,有些企业可能不愿意低位结汇,但又有本币支付需求,本可以通过近端卖出美元换取人民币、远端卖出人民币归还美元的掉期交易来调剂。
现在,因掉期业务的操作不够便利,企业可能选择被动结汇。